顯示具有 緣聚Episod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緣聚Episod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5/21/2008

序曲:與緣分相聚

今年的5月12日四川發生世紀大地震,我的心跟著擔憂、沈痛,就在去年同一時間,我走在那條受災難的路上,感受著風土人情的震撼與溫暖,而現在,山崩地裂之後,我的心該如何與他們緊緊連結並陪伴他們呢?
2007年5月初搭上青藏鐵路的火車 ,開始兩個多月無行程的生活式旅行,說是漫無目的,其實是以自己的心為軸 ,地理上大致順著西藏 、川藏公路、 川北草原及甘南的藏區在走,在路程中每每因為遇到的機緣而分曉出下一段的行程, 當腳步放慢、 沒有趕路、 沒有必定完成,當身心敞開 ,融入每一個當下的情境,全然的機緣就自然地出現,那是一段不偶然的行程, 也是精神、 身體的發現之旅 ,有著命定似的邂逅。

所有路上生活故事,“我”都只是個通道,讓看似偶然的相遇、 相知、 相許,通向冥冥中的緣聚。
一種深刻的體會是:人心若是純粹,任何遭遇或是遇到的人、 事、 物,多半是自身想頭或者心念的投射,也就是人的心態決定自己大部分的遭遇 。

Episode I: 拉薩兩隻魚

"飛鳥魚”跟”只是一隻魚”(魚鱗)兩條美人魚會遊在一起是因為在背包客網站上的交歡 。
在拉薩與她們相遇時 ,她們剛從川藏線僕僕走來,幾天後大家都要繼續個人的未知旅程,憑著共有的隨性心情,三個女子敞開心走訪彼此生命,剛開始,她們就只是像時時叫我”大姐”一般的客氣禮貌 ,當我是個遙遠陌生的台灣女子般的遠觀,轉眼間看到我的一派直率, 解除了她們的心理距離感,於是"三人行"搭伴在拉薩過幾日活 。

(本插圖創作者:魚玩)


飛鳥魚是攝影行者,在烈日下的色拉寺轉山、在黃昏前登上拉薩河畔的山頭,用鏡頭獵取自然的觸動及人文的感動,用心神領會藏人宗教及生活的全然融合;回到餐桌上,這個老成都慢調地細說吃魚 、切花、 調醬的種種,看來、 聽來、 吃來, 都很有一番滋味;她活得很成都 ,一派怡然自得的悠閒生活態度,賺錢就是為了隨時想要實現的旅行,這個與我”一拍即合”的生活概念,讓飛鳥魚為我牽引旅程中繼續"物以類聚"的諸多緣分。
只是一隻魚是活繃的品味生活者 ,她的眼睛、 心思、 身體總是在轉動,像是自轉星球,一溜眼, 她會跑出你一時接不下的話, 或者在談笑間,還能輕飄飄的打著簡訊跟朋友逗趣,在哲蚌寺起初看她拉扯(哈拉跟扯蛋)賣票的喇嘛,混上幾杯藏式奶茶(後來發現那是拉薩最好喝的奶茶),兩天後捧著蔬果要送上山答謝喇嘛,順著緣分牽動,喇嘛像我們的上師一樣給了我倆各一串他過去持佛號的老珠子, 一切都像是天外飛來一筆,還來不及明白其中深含對個人的意義;也從沒預期未來,每每遇到艱難時就觀想上師, 心自然地安靜下來, 情況便會圓滿;而只是一隻魚其實在這些有意無意間 ,為我造就了當下的難得際遇及之後旅程中的平安喜悅。
與拉薩相遇的兩隻魚,在拉薩河落日時分相約未來,我們的緣分從此飛過了拉薩繼續同行。


後記:飛鳥魚去年底在成都開了個茶館,算是結束她的野魚生涯 (朋友看她去年一出門就跑了4個多月不見人影,管她叫野魚),同時實現了她想要把生活態度延伸到志業的夢想;只是一隻魚遠從廣州跑到湖南展開另一段廣告創意人的生活,她曾說如果結婚,要邀我們一起去布達拉宮前幫她慶祝!

Episode II: 成都的串串緣(之一)


成都人喜歡吃一種像麻辣燙的冷(或火)鍋,葷素都有,一串串選,一把把地放到鍋裡燙熟,滿嘴麻辣吃,涼茶下滿肚,那也就是:串串香,這裡頭蘊含著成都人的飲食文化、 社交縮影、 及生活態度。居遊成都的時光中,愛上了這種街頭處處蔓延的味道與氛圍,也牽動之後因人而起的串串緣份,每串個別滋味不同 ,集合起來就是一股麻辣川味:香傳心口 、陣陣上癮。

從川藏線一路以大巴為家,在泥石路上顛頗到成都,第一個念頭就是尋找讓自己得以全然放鬆的安適 ,一開始摸索時,很快地遇到旅遊諮詢中心的洪梅,因為愛上旅行的一切,曾經是室內設計師專業的洪梅從重慶搬到成都,環境跟工作性質一起轉換,遇到她時,從旅行開始對話,我們直接地碰觸到彼此相似的生活思維及夢想,她落落大方地帶我進入成都人以吃、 玩、 休閒為主軸的生活氛圍,那是她充滿熱情想要跟其它外地人分享的,一如她講起種種美好時,眼神中的閃閃光亮。當下她誠懇地邀我週末與她結伴參加”成都好吃嘴”的活動,讓幾桌來自城市各方的陌生人 以美食同好相聚同桌,大啖屬於成都的好味道、 好生活;再一回,她隨口串出成都人流連”往”返的生活角落,讓我順著她發亮的眼神,走過一條條馬路、穿過一座座橋、在老房子的巷弄間 ,看大樹下坐著竹椅喝茶、 掏耳朵、 玩麻將、 吹牛的人們;在市集、 公園、 小吃店、 老客棧中穿梭與過生活;時而走入遙想三國 、桃園三結義、 杜甫詩會李白的情境中,歷史的況味就焉然在生活方式的延續及古蹟中重現,這個非常生活及古今適度融合的城市,竟在行腳間不知不覺成了我的棲息屬地。

Episode II: 成都的串串緣 (之二)


娃娃是拉薩兩隻魚牽引來的緣份,她們身不在成都,念著要讓我享受老成都的耐人尋味,在西藏哲蚌寺談笑間傳上簡訊幫我訂好娃娃(朋友都叫她娃)。到達雨中成都的第一晚,透過電話,我馬上感受到她的真誠跟直率(不是因為被朋友的交待) ,曾經在山東煙台跟台灣婚紗店學攝影專業的她 ,在文殊院初見喝茶時,一股山東人的豪邁勁(其實她是安徽人也),說話、 買單 、帶頭談生命 、工作、 旅行,樣樣都是一個爽快跟直指人心;她的義氣氣跟豪爽讓她朋友圈恣是寬廣,心思跟眼神總在到處張羅大家的需求,每個人像是自然地接受她不經意的服務到家,說起話來逗趣十足 ,冷不時一句麻麻辣辣的話出口,正是她讓人驚喜的地方

當我重回成都時跟她說到藏區驚險經歷 :因為包車師父沒經驗又怯懦,偏荒路上與藏人摩托發生意外(其實我們的師父早已煞住車下 ,但藏人不及煞車衝撞上來),不敢求救當地的110討個公道,只能雙膝跪下賠出全身的人民幣3,000元,隨後在氣急頹喪的心情下,不斷抱怨自己的倒楣,才一會兒 ,厄運再度當頭,車子立馬拋錨在另一無人無居所的荒路,眼見天色已黑,他的手機通話費和電池同時消耗完時,竟然準備坐以待斃,罔顧我和來自台灣好友的人身安全,讓我們在滿天星空的荒野下,好生先穩定他的浮躁心情,試圖用正確的處事態度找尋在充滿各類危險的深夜脫困的方法,當我們幾經各種求救終於離開那片荒野時已經是凌晨2:00。
娃聽"故事"到這裡,臉上其實充滿焦急,先說了一句:他真是不行 ,接下來我開始說師父後來的不誠實、推諉、 賴皮等行為,娃突然定神的說:我真不知道妳這一路這麼曲折,咱說都不該繼續讓他帶你們走下去;那時她還沒衝口說出:大姊、 妳這麼隨便相信人啊! 那人的素質是不一樣的 !但我看得出她的眼睛在對我說著;她不過是不想掃我說故事的興, 但終究在我最後離開成都前,娃透過電話直脫脫地跟我說:大姊、 接下來的旅程 一個人別太軟弱了 ,我著實感謝她這個豪爽小妹天外飛來一句道破的話,如同瞬間幫我打足勇氣上路,這正看出她的真性情 ,從沒以完成交付任務的心思來對待我 ,而是對待萍水相逢朋友的那份真情義。

Episode II: 成都的串串緣 (之三)

朵朵是朵朵家的主人,因為飛鳥魚和娃常窩在朵朵家咖啡館兼當客人及臨時店小二,我才得以認識綁著兩條大辮子、臉盤大大的山西朵朵,一個全身上下渾然自在的女子,一如她那家一般舒適、從容的咖啡餐飲店,她不管走在那裡,都很像融入到當下環境般的自然。
(本插圖創作者:魚玩 )

之前她在雲南瀘沽湖畔開民宿,擁有很多簡單、平靜、快樂的生活回憶。因為瀘沽湖的改建工程必須搬遷;邇後在悠閒的成都她和先生找到一個可以延續對生活追求的角落,開店半年,原本就喜歡到處在內地遊走 ,店裡的一切都是在旅途中的蒐羅及自己生活上的巧思,明明沒出過國,但是外國人常和她說店很像歐洲的Botique shop,更像一個溫馨的家,看到她其實就會了解,心境可以帶一個人超越國境,我跟她的緣份從兩杯南瓜玉米汁(她看到我時已經喝完了一杯)開始,因為崇尚自然及有機,她設計了幾款健康餐飲,初期青睞的客人相對比較少,但朵朵想藉此結識有同樣觀念的樂活人種,她希望店是順著自己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感覺走著 。
像是一股自然吸力,去了一次之後 ,就老想著往那裡去 (聽說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賴上那裡的) ,仔細想想到底為什麼,原來朵朵把店當成自己的家在經營 ,用真摯的心去對待客人、員工如家人一般,創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嚮往。 在這裡,任誰都可以找到一種在舒適家中的自在與凝聚力。
成都的串串緣,讓我在旅行之外繼續遇上命定的緣,豐富自己的視野,補充精神上的能量,欣然往前行!
後記:很喜歡跟挺著大肚子的她走在街道上 ,沒有逛街購物的消費慾念,卻像是家人們飯後閒散步的輕鬆與踏實 ,朵朵在2007年10月份產出她的第一個孩子,他的兒子正名叫鐺鐺,是我最喜歡的那種happy baby boy;近來四川震災頭幾天,我打電話詢問她們全家安全,她已經帶著物資及藥物,前往那條受災難的路上為人們盡上一己之力。

Episode III: 草原上的喇嘛 天空般的清澈

緣起---
娃曾告訴我:阿埧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每個人到那裡都有不同的奇遇,我的奇遇在前往阿埧的路上就開始了 ... 坐在我旁邊的斯文藏族青年,原來一直都安靜地昏睡著,在大巴待上後五小時後,我忍不住走到從未放乘客如廁的師父前抗議:”我的膀胱要爆掉",這時他終於知道我不是操著他也聽不懂的四川話 ,而是標準的普通話加上大膽提出要求的舉動,他隨即展開安多藏族男人幽默及多情的問候 :他的名字是東周,一個來自草原故鄉的游牧商人,再一年度難得回鄉休假之後,要特別前往阿埧縣城探訪10年未見的兒時玩伴,現在玩伴已經是一名習藏醫的喇嘛:甲華

正當炙熱的天氣瞬間下雨轉涼,他開始訴說綿延的草原就在前方,雖然比不上他故鄉草原的遼闊,但是草原有他的歡笑 、情感 和夢想,就像是母親的懷抱一樣的溫柔可靠,看到草原,他一路上暈車的難受頓時消失 、他邊掉眼淚、 想高歌、並 迫不及待在上面奔跑;當大巴拋錨在路邊時 ,他終於找到機會可以興奮地對著山谷高唱情歌, 釋放他對草原的情懷,那時天上已經降下冰雹,可是他的心好溫暖,上車時,他跟我說:游牧的人一輩子都是嚮往游牧生活,所以他總是在藏區各地游牧做生意 ,心中恆常渴望的仍是回到草原的懷抱,更希望有一天也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去,看看大世界。
當大巴在行駛12小時候終於在夕陽餘暉時到達阿埧,東周下了車趕緊找上我,一方面興奮地通知此行重相逢的玩伴 ,同時惦記著要幫我找到安全的居所,正當我們走過一長段泥濘土石路後,兩個眼神清澈、 笑容爽淨的年輕喇嘛向著東周大大揮起手來打招呼,聽不懂的藏語一點也沒有阻隔我看到他們彼此的真情流露 ,感覺起來像是回到他們的兒時一起出遊般的愉悅;當他們三個熱切地陪著我找到落腳處後 ,憑著藏族人的認定:相識便是緣,盛情邀約我一起加入多年未見哥兒們的重逢晚餐話家常。

再度相見時,東周因為生意的緣故先行離去,只留下下草原喇嘛和他的好朋友 ,據說之前他幾番到我住的旅店 ,為的就是一份關懷與顧念,現在他已經把對我的這份情義委請好友,草原喇嘛於是帶我到他簡單的僧舍參觀,為的是要我記得這裡,以後再回來找他,當他堅持走長路伴我回到住所時 ,他邀請我在接下來往川北的行程去他的草原故鄉作客,因為一年僅有15天假的他在半個月後即將開始休假,這股超越好朋友託付的真誠,牽引了我之後的旅程。

Episode III: 草原上的喇嘛 (之二)

作客草原喇嘛的游牧人家
在冷冽的寒風街角處,看到一席單薄喇嘛衣衫的甲華,依然戴著一副酷炫的太陽眼鏡,這是他的家鄉:唐克唯一的一條街,前一天剛忙完五哥的草原婚禮,現在的他健步如飛地帶著我到大哥接近落成的旅店安歇 ,看來我是這小鎮唯一的陌生人,他選擇一刻不離地招待及照顧我,向我展露草原生活及人們的單純及熱情。

(本插圖創作者:魚玩)


入晚無燈光的街道,喇嘛的五個兄長齊聚在大哥家迎接新婚的五哥五嫂 ,在藏式的火炕前:啖冒菜、 看藏式DVD、 歡笑一籮筐 ,儘管聽不懂藏語,我 完全被他們豪放又從容的歡樂感染,打從心理的快樂油然生起,心頭的溫暖讓空氣中的低溫迅即消失無蹤 。

清早的陽光在賽馬的馬隊(一年一度的賽馬節活動)的馬蹄聲後升起,特別為了保護我而住在鄰房的喇嘛剛做完早課,帶我從曙光中走向他的游牧人家營帳區,主帳中,磕長頭的媽媽 捻佛珠的奶奶 、惺忪雙眼的家犬及家貓,齊心以祝禱迎接草原盛夏的一日之始;
喇嘛招待客人唐克草原上最純粹的犛牛奶 ,喇嘛奶奶手拈糌粑,幾番透過喇嘛探問我獨行的勇氣與意志; 喇嘛爸爸談起草原的長年冰雪封天 ,因為曾經是鄉長,他是這裡唯一能夠完全通漢語的人,外面世界的法則他莫不熟悉 ,但深信人離家再怎麼遠,都要在家鄉留個窩 (註:他最近正在幫喇嘛建造一棟住屋,為喇嘛未來回家時的窩打算著)。
這一天 ,喇嘛放下本來要監督及協助蓋新居的勞動(意指:工作),騎著他跟太陽眼鏡一樣酷帥的摩拖載我到黃河九曲 ,看到無邊際的草原,喇嘛甲華的眼神一如天空的湛藍與通透,時而席地坐在山坡上望著遠方,整張臉是一種無盡的滿足 ,當他定神看遍野草原格桑花,喜悅從心中投射到偌大的幸福身影
午后是喇嘛兄弟們各奔東西回到工作崗位前的聚會時刻,新婚的五哥五嫂作東邀大家在門前的草原上耍壩子 (露營野餐) ,一草地的功夫菜出自當老師的五哥,五嫂則在大嫂的帶領下張羅老中小的來來往往, 第四代的小小孩紛紛騎著馬, 在叔伯鄰近的營帳間穿梭、 隨著家犬在野餐傘下玩樂,沒有一個人是談話的主體,沒有話題是聚焦的主軸 ,只有盡情地享受短暫的夏日陽光與家人的共聚歡樂 ,這是屬於草原人家的”高溫”時刻(高興又溫暖)


喇嘛在家人的關照下,隔天領著我到遙遠的若爾蓋花湖暢遊 ,為的是安全地護送我到下一個據點,繼續我的旅程 .... 這一站我到了東周的故鄉:朗木寺,東周透過電話打點朋友的旅店,喇嘛為我細心交待藏人服務員後,真誠地跟我告別,希望我能在明年重回草原,也期許有機會到我的故鄉造訪,最後他對著我說:明年你再來, 要帶父母一起來, 住我的新房子,揮手時的眼神一如初見時的真誠與無所求

Episode: V: 藏醫世家 相遇甘南

在朗木寺鎮山谷遍地的格桑花前興奮拍照,三個向上坡走上的少婦 小女孩及老年女子 ,同時間以燦爛的笑容向我打招呼 ,藏族少婦且熱情地冒出標準且拉長的漢語:妳好! 正在轉山的她們 ,聽到我來自台灣,以感念的心道出台灣對她工作所屬衛生院的金錢及建設資助, 並誠懇地以地主的身份邀我隨她們造訪朗木寺鎮的美麗與心靈角落;

順著母女的秘密路徑來到小鎮的最高處山頭,小女孩採了草地上的野花為我編好手環,友善地為我戴上,少婦在得知我一人長期到各處旅行 ,瞬間打開了她的心門:她一生的嚮往就是獨立自主,並且能夠自由自在地到各處旅行 ,為了追求女性的自主 ,幾年前跟講究絕對男尊女卑的藏族先生離婚,帶來的是一無所有, 為了延續從父親到兩個弟弟甚至兒子(目前正在念醫科)一脈藏醫的傳統,也為了用教育及文化根基幫孩子走出小鎮 展開有希望的未來,她努力學漢語 ,與外面世界的人接觸, 找尋可以幫助家人的各種資源 ,儘管每月的收入只有人民幣200元 , 唯一的主街上販售的商品也都僅僅維持最低的生活需求 ,談不上任何願望的滿足, 然而物質的貧瘠絲毫沒有阻斷對美好生活及心靈成長的追求 ,山城小鎮的每一個美麗角落都有她常常尋訪的足跡,每一個山頭都是她釋放心靈 、自由遨翔的處所。










在她自行搭建的藏式堂屋中,她毫不保留地招待我跟她的家人們一起過生活:喝窩奶 、炕上發呆、 吃冒菜(類似火鍋菜),在小女孩的透明屋(零星塑膠板搭建),遙想過世的藏醫父親 、 端視雖貧病但依然樂觀的老媽媽、談她對未來的期許。隔天早上,在她藏醫大弟窄小的診所中,我們一起照料老少病人,由於病人都是微薄收入且急需幫助的人,因此醫人是真正的重點與獲得。 臨行前的夜晚 ,她領我從堂屋走過無街燈的土路回到我的旅店 ,她認真地跟我說:







遇見妳讓我感覺不再孤獨 ,有了為生活打拼的勇氣 ,也會時時仰望希望的天空,真心期待妳會再回來參與我們的生活,繼續我們偶然的相遇 命定的緣分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