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/28/2009

彰化溪州‧道地農夫‧陽光米

陽光、雨水可以滋潤大地,也將一個回農青年的人生路照亮。
莫拉克風災過後的一個半月,正值幼穗形成期,午後一陣雷雨,雷將空氣中的氮元素融入到雨中,「天助我也」地帶給稻子所需的養分;然而,過去一個月以來,為「天地不仁」的颱風導致被焚風吹乾的秧苗「補秧」,卻是從痛心眼見到默默接受老天安排的一段心路歷程。

這段心路歷程正是體認「看天吃飯」的農家生存哲學,不論好或壞都是源於大自然的賜予,學習順應大地生生不息的法則,「收成」自在其中。
陽光米的耕田人黃宏意來自四代務農的農家,在米堆跟外面的世界裡打滾許久後,萌發「自己種出好吃的米給人吃」的強烈心念,並且立志要做一個「道道地地的農夫」。現在黃宏意種出的台稉九號米取得了產銷履歷的驗證,也在地方農會的稻米競賽中贏得季軍的榮譽,證明他「種好米」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中。

長年生存在都市,稻田常是我眼中最美的風景,隨著四季,變化出不同的畫布;對於收成的米粒,僅憑靠感官知覺,在生米到熟飯的過程中,給予主觀的判斷;於是乎,到農村體驗對我而言是從想像到真實的遞移。
一直以來,對濁水溪流域的印象就是米的原鄉之一。這時,頂著秋老虎的烈日、走在田埂上,路旁時而穿插看似眼熟,卻想半天叫不出名字的蔬菜;等步履走到田中央,腳下每一根秧苗間的等距,剎時讓我有新的發現:農人們必須在無比專注中,一步一腳印中完成精確的栽植。
很難想像的是從收成到買到手上的米,中間的過程竟是決定「好吃的米」的關鍵。濁水溪的優良氣候及土壤條件造就良質米的生長條件;但是,乾燥、儲存、加工卻是一連串精密的過程,只有含水度夠低(約14-15%),稻米才可以達到儲存的理想時效(6-7個月);當中還要利用選石機挑出石粒,再進入碾米加工期的脫殼、糙米、精米。

這一切,都得靠碾米廠的一貫化設備,讓稻米川流不息在其中去蕪存精。
回想午餐時台梗九號的滋味,此時感受更加明確。原來,稻米觀其型即知稻作類別;聞其米香濃淡即知米的品級;賞味口感即知碾米的精細程度。若說種稻是農人看天及下田的學問,碾米則是精修的一門功課,讓好米得以層出不窮的推出。

離去溪州的農村前,黃宏意拿出農家的熱情邀我們「常來坐坐」,也期待下次插秧體驗再見;望著連綿的翠綠,開始體認到土地跟人、自然的互相依存關係,那是超越欣賞農村之美及吃好米的感受。

10/24-25黃宏意將帶著濁水溪的台稉9號好米在台北市政府廣場展售;平日要買,請上漂鳥農夫市集:鮮活市集網站訂購。

沒有留言: